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深刻理解“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根河市医疗保障局 刘莹莹
首先讲一下,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具体内容: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民族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内蒙古是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内蒙古工作中出现的重大偏差都是党中央帮助纠正的,内蒙古新时代的发展成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指引下取得的,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
一、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民族地区
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负责党在北方工作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就直接领导和参与在蒙古族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共产主义先进分子的工作,发展了韩麟符、荣耀先、多松年、乌兰夫等一批内蒙古籍共产党人。截至1925年党的四大召开,全国党员数量只有994名,内蒙古地区第一批共产党人在其中占有相当的比重。1925年初中共北方区委在内蒙古地区先后组建了中共热河、察哈尔、绥远和包头四个工作委员会。自四个工委建立开始,内蒙古地区党的各级组织就如原上春草,在漫长革命战争年代的严酷环境中生生不息。这些较早建立的党的组织,又对内蒙古地区革命事业的推进起到了先行导引作用。
二、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建立的
自治区成立前夕,内蒙古地区的形势极为复杂,甚至面临从中国版图分裂出去的严重危险。当时各种政治力量在内蒙古地区展开角逐,各种势力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意图,其中不少夹杂着“内蒙古高度自治”“内蒙古独立”“内外蒙合并”等错误主张。这些主张,本质上就是想分割内蒙古、分裂国家。在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面对纷繁复杂的乱局,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了内蒙古自治运动。党中央运筹帷幄,晋察冀中央局和中共中央西北局、东北局、西满分局、冀热辽分局在内蒙古都以不同方式做了大量工作,直接领导、指导、推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
三、内蒙古是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
早在“一五”时期,国家在内蒙古投资建设工厂、修建铁路的基建资金就达10多亿元,包钢、一机、二机、大兴安岭森林工业基地都是那个时期开工建设的。进入20世纪60年代,国家又从沿海地区向内蒙古迁入一批工厂。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对内蒙古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由北京对口帮扶内蒙古;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将横跨“三北”的内蒙古相继纳入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国家战略政策实施范围;2011年,又专门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党中央对内蒙古的关怀都是“真金白银”的支持。据统计,分税制改革以来,1995—2021年我区累计获得中央转移支付资金2.86万亿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安排我区的转移支付资金由2012年的1618.5亿元逐年增加到2022年的3279.7亿元,直接带动了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提升。
四、内蒙古工作中出现的重大偏差都是党中央帮助纠正的
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一样,在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实践中也经历过失误曲折,前进的路上也不曾离开党中央的纠偏正向。党中央指导内蒙古纠正了牧区民主改革中的“左”倾偏向,有效保护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党中央在文革中最为混乱的时期采取分区军管,极大稳定了内蒙古的局势。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引导内蒙古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自治区出现偏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行为、违背科学规律的举措、不符新发展理念的倾向、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果时,党中央及时予以匡正,使内蒙古各项事业重回正确的发展轨道,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自治区成立以来,每当工作中出现重大偏差时,党中央都会及时给予指导,帮助我们把脉定向、纠偏正向,而且每一次改正改进后内蒙古的工作都实现了新的重大进步。回过头看,如果没有党中央的指导和帮助,内蒙古一路走来不知会遭受多少挫折和损失,不知会走多少弯路、背上多么沉重的包袱。
五、内蒙古新时代的发展成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指引下取得的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对内蒙古给予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到党中央工作后,先后四次亲临我区考察,六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三次出席相关活动,对内蒙古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涵盖了内蒙古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蒙古篇”。
从2014年的“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2017年的“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到2020年的“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再到2023年的“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来,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内蒙古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指示要求内涵越来越丰富,范畴越来越广,定位越来越高,期许也越来越深,为内蒙古指出了新路,明确了新目标。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定位,要求内蒙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发展新篇章。2023年,总书记在我区考察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区考察时指出,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集中的体现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要求我们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五个结合”上下功夫,2021年,要求我们注意扬长避短,培优增效,推动相关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2023年,强调要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加快构建体现内蒙古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指示要求从根子上点出了我区经济转型面临的突出问题,既查清了病根,又给出了根治之法。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2023年10月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全区上下倍感温暖,倍加振奋,倍增干劲。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内蒙古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进步,赢得并长期保持了“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
六、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
今天内蒙古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康,都是因为有党的领导,都是因为听党的话。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在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内蒙古各族人民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反抗侵略和压迫,追求国家解放和独立。在全国解放战争迎来大转折的历史关头,内蒙古各族人民毅然决然选择了跟党走,在党的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开启了内蒙古发展的新纪元。自治区成立后,内蒙古各族人民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光荣传统,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书写了“三千孤儿入内蒙”“克服困难捐粮畜”“最好牧场为航天”等历史佳话,开创了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指引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模范自治区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2023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经十一届党委六次全会审议通过,提出要在感党恩听党话、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上作模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模范,在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作模范,在边疆民族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作模范,在兴边稳边固边上作模范,在边疆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上作模范,在弘扬新风正气上作模范,让“模范自治区”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